作者:原野 满剑锋
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在科幻电影里,2020年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年份,这一年,人类早已能够轻松地上天入地,遨游太空,并掌控着极具未来感的科技文明,如《银翼杀手》、《终结者》、《机器战警》等展现的那样。据维基百科不完全统计,至少有97部电影的重要时间线,都涉及到2020年代。
就是这样一个被寄予特别期望的年份,却以魔幻的灾难片形式开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传播,不仅让飞天遁地的幻想破灭,人们还只能宅在家里,甚至连进入自家小区都要对暗号。
但危机也会孕育希望。疫情当头,数字经济重要性凸显,甚至成为很多传统企业反脆弱的关键抓手。或许多年之后再回看,数字经济生长曲线的陡峭上升,正是始于2020年的这个春天。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传统农业领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树要春阳,人要吃粮,从自然到城市,每个生命都在释放着对成长的渴望,
一、
如果没有数字经济,你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二十天里,全国人民的“坐月子”生活将有多难熬。
没有生鲜电商,你只能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线下超市买菜。家附近就有菜市场或者家中有车的,或许还好。如果你家附近最远的超市在3公里之外,家中又无车,在公共交通系统停摆之下,这段路程就会变得无比遥远;
没有线上文娱消费,你无法看视频、打游戏,突然多出来的时间,除了献给厨房,就只有电视机和书本——出于对人性懒惰的了解,我相信选择后者的人大概不会太多。而没有下厨房之类的app助力,平时五谷不分的年轻人们能做出什么菜式,大概也就可以想象了;
没有远程办公,你所在的公司无法运转,或许在第三次延迟开工的通知之后,更多人会接到“不用来了,公司已经倒闭了”的噩耗;
没有在线教育,归林的小“神兽”们无法进行线上学习,荒废学业自然是不行的,如今乐于围观老师直播惨状的家长们,或许就只能肩负起辅导学习的重任——且不考虑家长自身的水平是否能胜任,光是教学过程中“神兽”释放的负能量,或许就会让很多家长选择伪造症状前往隔离病房;
没有在线医疗,你在出现其他生病症状时,只有两个选择:冒着风险去医院,或者,忍。你不可能坐在家里,打开手机就能选到某家北京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发去症状和照片,线上问诊。甚至,北京各大医院也不可能取消线下挂号,全面转为线上预约,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没有资讯平台,你只能通过电视了解疫情,无法查询并得知最近的确诊案例距离你有多远,你是否乘坐过与确诊案例同一趟航班或者高铁,只能为自己偶尔的一个喷嚏或咳嗽而紧张焦虑,惶惶不可终日。
回到现实生活,除了你我的真实体验之后,这些数据或许能帮助你理解数字经济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
全国近百个城市的5000多位地产置业顾问在淘宝直播“云卖房”,一场直播就吸引了200万人围观;
远程办公软件成为新宠。截至2月17日,钉钉连续13天位居appstore排行榜第一,紧随其后是腾讯会议。用户激增之下,钉钉、华为welink、企业微信都纷纷扩容了服务器;
武汉火神山工地迎来了6000多万“云监工”;出于无聊直播自己睡觉的“谁家的圆三”一觉醒来发现,1850万人围观了他的睡姿,打赏数万元;
饿了么春节期间在北京地区的买菜业务量暴增9倍;盒马过去一周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订货单为平时的5-10倍;
农时不等人,滞销瓜果搭上了阿里巴巴的“爱心助农”计划,淘宝还设立了10亿爱心助农金。以蔬果滞销严重的海南为主,仅2月8日至10日,天猫就卖掉了500吨,线下的盒马和大润发又消化了57吨蔬果和6000只文昌鸡。
二、
于多数民众而言,历史上那些宏大的社会经济变迁,都是在微观层面的生活改变中完成的。
比如老一辈感慨钱越来越不值钱时,会计算今年购买一颗白菜的钱,去年能买两到三颗。对于经济学家以及高层管理者,此时需要警惕和防范的就是通货膨胀。
回到数字经济,身处疫情之中,人们对其感触最深的或许就是诸如买菜这些小事。
事实上,生鲜电商们在买菜这门生意上布局已久,2012年左右就开始了,然而,它始终未能突破增长瓶颈,成为全民应用。相反,受制于仓储物流、精细管理水平、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它成为一条血迹淋淋的死亡赛道。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里,只有1%盈利,4%持平,88%亏损,还有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如今这场意外又残酷的疫情,却为生鲜电商送来了生意,它从以前的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改善性需求,摇身一变,成了全民刚需。
对于农户而言,这也是好事。以阿里巴巴等头部玩家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大多是基地直采模式,线下需求量的爆发,将直接为产地农户带来更多受益。
但如果把数字农业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农业,只在农业生产环节扮演销售的角色,那显然是对这一新兴模式的不客观评价,也低估了互联网公司想要改变传统农业的野心。
尤其是阿里巴巴。数字化已经成为这家巨型互联网公司布局农业的关键词,并深入到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它具备这样的能力,且多数时候没有对手。
比如,在流通环节,菜鸟有智慧县域乡村物流网络;销售是阿里巴巴的强项,线上的淘宝、天猫等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除此之外,盒马、饿了么、大润发、淘宝直播,也都可以提供现成的渠道。
而生产端的数字化改革,更能一窥阿里巴巴的野心。
2019年10月,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首次亮相。负责人候毅曾经描绘过未来农业的模样: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
换成更好理解的解释就是,阿里巴巴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农户建立数字化基地,通过手机实现管理,最终,所有的生产销售数据,都会成为农场资产的一部分,使得农业真正实现数字化。
阿里巴巴正在全国建立1000座这样的数字农业基地。而“数字农业”究竟能不能在中国走得通,此次疫情已经给出了答案:当传统的路径被封堵,数字经济与农业的结合,成为突破重围的有效路径。
2月8日,满载海南水果发往北京的货车,终于跨过琼州海峡。从了解滞销到安排绿色通道,阿里巴巴只花了2天时间。
当数字农业、天猫和菜鸟三个团队在2月6日紧急拉群讨论时,面对的是这样的情形:海南农产品出省电商通道基本全线瘫痪,没人采摘、分拣、打包,没有物流,连包装用的纸箱都得从外省调用。
到2月13日,“爱心助农专线”已覆盖17个省份。而高效背后,就是数字化产供销全链路在发挥作用——当以往农业生产中那些分散的、模糊的环节变成可视化数据,任务也就清晰明了了。
三、
丘吉尔曾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一场好的危机会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疫情之危,也是很多行业发展之机。但能否把握机会,就要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
一个摆在桌面的现实是,在重大危机面前,头部公司具备更强的韧性与抗打击能力,也能更快更好地挖掘并利用机会。
疫情之下无黑马。
以钉钉为例。这款阿里巴巴旗下的办公软件,此前以企业用户为主,并未出圈。而基于阿里云的强大服务能力,钉钉在2月3日复工当天,成为了超2亿用户办公和教学时的远程协作办公平台——当然,不愿上学的熊孩子们组团去给钉钉打一星评价,这就是后话了。
连县域乡村都用上了阿里云和钉钉。这也要得益于阿里的提前布局,此前,阿里云和阿里乡村事业部为县域政府打造“大数据疫情监控云屏”,已有超过1000个县级行政区在免费使用。用钉钉开会、“打卡”,是县域乡村联防联控的抓手。
盒马和饿了么也演绎了“厚积薄发”。而它们的诸多操作,都可见阿里巴巴灵活、协同作战的风格。
一边是消费者需求暴增,一边是人手紧缺,盒马索性推出了“共享员工”计划,与云海肴、57度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等餐饮企业合作,让他们的员工来盒马上班,顺便解决了这些因疫情而停摆的人员待岗问题,一举三得。
饿了么则与飞猪打通,让香格里拉集团、西安威斯汀、岭南酒店集团等多家高端酒店品牌推出品质外卖餐饮服务,通过饿了么,把黑松露牛肉粒、珍珠马蹄青虾仁这样的精致菜肴加入外卖大军。
滞销农产品也搭上了他们的便车,使之变成助农通道。预计本月,盒马定点直采的滞销农产品将超过1800吨——这不是为了公益而公益,只是阿里巴巴打造数字农业产业链的大逻辑中的一环: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止有淘宝天猫,还有线下商超,还有社区。
疫情中,为数不多的小公司收获了惊喜,其中就包括下厨房。
这家慢公司在过去二十多天里迎来了流量暴增。下厨房创始人王旭升在《中国企业家》的采访中提到,大年初三,app就出现了宕机,疫情之下,流量增长过快,以至于团队一度怀疑有黑客攻击,或者看错了数据。由于缺乏应对经验,他们只能找来外脑帮忙。
但这波疫情流量过后,下厨房是否还能抓住用户,尚未可知。
有网友开玩笑,疫情结束后,餐馆的生意可能也不会很好,因为大家都学会了做饭。也有人自嘲,自己做饭的第一天,每隔两秒看一眼菜谱;第七天,菜谱烂熟于心,无招胜有招;第十四天,“方便面它不香吗?”
四、
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曾经给数字经济定义:“数字经济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互联网让世界变平,数字经济则让世界变得更加透明高效。过去几年里,数字经济成为越发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但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其中一个经典的提问便是:数字经济也会陷入索洛悖论吗?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经典理论。当时,计算机技术被认为改变了全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在使用计量工具测算后发现:这个被认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技术,对生产率没有什么贡献,对gdp的影响也很小,他由此感慨:计算机无处不在,只有在生产率统计数据中例外。
同样的疑问,也落到过后来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身上。
不过,随着时代演进,当年的测算方法未必有效,比如数字经济之下,原本收费的服务变为免费,人们获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大为降低,但这些变化,很难在统计数据中被直观体现。
而2019年10月,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正在走向全球领导者地位。这里有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占据全球40%以上。中国在金融科技、虚拟现实、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风险投资规模,均在全球位列三甲——在当今社会中,资本的方向已经成为技术变迁的信号灯。
当疫情为整个国家按下暂停键,数字经济的加速键,或许已经悄然按下。
银泰百货把柜台搬进淘宝直播间,一名导购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相当于平时6个月的客流量;一场直播产生的销售额,相当于门店一周的营业额。(注:数据来自腾讯《棱镜》栏目)
辽宁东港的草莓种植户原本只会传统销售。受疫情隔离影响,经销商过不来,草莓卖不出去,造成积压,收购价格直接从春节前的每斤20元跌到3元。
参加淘宝爱心助农计划后,东港草莓6天卖掉90万斤,销售额达到2000元,更有种植户学会了直播,在镜头前尝草莓,展示现代化大棚种植技术,很快掌握了带货技巧——得益于淘宝在去年启动的村播计划,如今至少5万名农民主播活跃于此。
国产护肤品牌林清轩ceo孙来春则被一组数据惊呆了。2月1日开始,线下门店全部关闭的武汉导购,集体线上复工,业绩马上做到了全国第二。“信心 数字化,在拯救林清轩”,这位前几天还发出万字长文感慨至暗时刻的创业者,显然看到了曙光。
疫情之中,数字化成为企业反脆弱化的关键抓手。当它们暴露在波动性、混乱、压力、风险和不确定之中,反而实现了茁壮成长与壮大,从冲突中受益。
这让很多人在艰难等待中看到了希望。
雨水刚过,穹宇之内都被新的气象滋润。眼下正是春娇时,田间地头的播种,城市写字楼里的谋策,一切都在寻求新的变化。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